英德紅茶是創建于1959年,英德紅茶產于廣東,它色澤烏潤,顆粒均勻結實,香氣高銳,茶湯紅亮,滋味濃烈,飲后甘美怡神,清心爽口,適合清飲。加上牛奶、白糖后,色、香、味俱佳。九十年代初出品質超卓的“金毫茶”產品,成為紅茶之最,被譽為“東方金美人”,令世人矚目。
英德紅茶
British German black tea
英德
Yingdehongcha
188-1888元
紅茶
廣東
英德市
植物界
被子植物
雙子葉植物
杜鵑花
山茶
茶
茶葉
漢武帝時期
2006年12月31日
國家質檢總局2006年第225號公告
茶湯紅亮
滋味濃烈
茶葉歷史
英德種茶歷史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據唐代陸羽所著《茶經?八之出》 (公元764年)載:“嶺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當時韶州植茶包括英德、曲江等。又據中國茶葉研究所程啟坤、莊雪嵐兩研究員主編的《世界茶業100年》中研究論證;“唐朝、五代韶州的曲江、仁化、英德等縣均已產茶”,“明代以前英德便成為當時廣東省11個產茶縣之一;明代時是廣東省70個產茶縣之一;鴉片戰爭后是廣東84個產茶縣之一。”可見英德植茶和產茶歷史悠久。
茶葉特點
英德紅茶的外形顏色光澤烏黑油潤烏潤,顆粒均勻結實,茶葉細嫩勻整,茶葉上的金圈明顯,泡茶后葉底柔軟紅亮。
加工工藝
英德紅茶加工技術精湛,加工全程實現機械化。1959年英德茶場與英德茶葉試驗站和英紅茶機廠等為主組成攻關工作組,在華南農學院,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等有關單位的協助下,試制出第一批英德紅碎茶之后,繼續較系統地研究初制加工技術,直至1964年紅碎茶初制工藝基本定型。其加工技術為:鮮葉原料必須具有嫩、勻、鮮、凈;適時萎凋,萎凋葉含水量在64±1%;大機揉捻打條40~50分鐘,短時多次切碎(盤式機三要三篩,各次10~20分鐘;適度偏輕發酵;105~115℃溫度簿攤一次干燥。)該技術工藝被省內及廣西、湖南等紅茶區廣泛采用,后被稱之為“傳統法”。一直延續到七十年代中期。
踏入七十年代,英德率先進入紅碎茶轉子式揉切法研究和生產新的時期。1970年,英德茶科所和英德茶場組成試驗小組,最早在紅旗茶廠開展研究試驗工作。1973年,紅碎茶轉子式揉切法工藝取得初步成功,接著向省內及滇、湘部分茶廠推薦應用。此后,經多次對揉切機的改進和工藝的完善,以及大生產應用,1978年轉子式揉切法工藝基本定型。
儲藏方法
1、鐵罐的貯藏法:選用市場上供給的馬口鐵雙蓋彩色茶向作盛器。貯存前,查看罐身與罐蓋是否密閉,不能漏氣。貯存時,將枯燥的茶葉裝罐,罐要裝實裝嚴。這種辦法,選用便利,但不宜長期貯存。
2、熱水瓶貯藏法:選用保暖性杰出的熱水瓶作盛具。將枯燥的茶葉裝入瓶內,裝實裝足,盡是削減瓶內空氣存留量,瓶口用軟木塞蓋緊,塞緣涂地蠟封口,再裹以膠布。因為瓶內空氣少,溫度安穩,這種辦法堅持作用也比較好,且簡便易行。
3、陶瓷壇貯藏法:選用枯燥無異味,密閉的陶瓷壇一個,用牛皮紙把茶葉包好,分置于壇的附近,中心嵌放石灰袋一只,上面再放茶葉包,裝滿壇后,用棉花包蓋緊。石灰隔1-2個月替換一次。這種辦法使用生石灰的吸濕功能,使茶葉不受潮,作用較好,能在較長時間內堅持茶葉質量,特別是龍井旗槍大方等一些貴重茶葉,選用此法尤為適合。
4、包裝袋貯藏法:先用潔凈無異味白紙包好茶葉,再包上一張牛皮紙,然后裝入一只無孔隙的塑料食品袋內,悄悄揉捏,將袋內空氣擠出,隨即用細軟繩子扎緊袋口取一只塑料食品袋,反套在榜首只袋外面,相同悄悄揉捏,將袋內空氣揉捏再用繩子扎緊袋口;最終把它放入枯燥無味密閉的鐵筒內。
沖泡方法
(1)器皿:沖泡英德紅茶的器皿一般都是用蓋碗,建議用玻璃的,充分讓飲茶人享受到英德紅茶的芳香,還可以欣賞到它迷人的湯色。
(2)取量:建議使用蓋碗茶杯的三分之一容量,盡量不要超過二分之一容量,這樣較能充分發揮英德紅茶香醇的原味,也不會因為投茶量過多而感覺過于濃烈。
(3)選水: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論茶也。茶人獨重水,因水是茶的載體,品茶時悠遠的回味,須通過水來實現。如果水質欠佳,茶人便聞不到茶的清香,又嘗不到茶的甘醇,也賞不到茶湯的色澤。因此選水要符合“源、活、甘、清、輕”五個標準的水才算是好水,建議用山泉水或礦泉水。
(4)水溫:沖泡英德紅茶的時候不建議使用溫度太高的水,經驗來看85℃~95℃比較適宜。春茶水溫可低些,夏茶水溫可高些,沖水繞蓋碗邊一圈注入。
(5)出湯:英德紅茶出湯較快,1-5秒比較適宜,如時間過長滋味過澀(比較多茶友反應英德紅茶苦澀就是這個原因),品嘗不到英德紅茶的香甜、和醇。
功效作用
1、英德紅茶抗衰老
英德紅茶所含的抗氧化劑有助于抵抗老化。因為人體新陳代謝的過程,如果過氧化,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會使細胞受傷。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劑,能有效清除過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對人體的損傷。英德紅茶中的兒茶素能顯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2、英德紅茶抗菌
研究顯示,英德紅茶中兒茶素對引起人體致病的部分細菌有抑制效果,同時又不致傷害腸內有益菌的繁衍,因此英德紅茶具備整腸的功能。
3.、英德紅茶降血脂
科學家做的動物實驗表明,茶中的兒茶素能降低血漿中總膽固醇、游離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時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人體的實驗表明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動脈硬化發生率的功效。英德紅茶含有黃酮醇類,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塊及血小板成團,降低心血管疾病。
4、英德紅茶瘦身減脂
英德紅茶含有茶堿及咖啡因,可以經由許多作用活化蛋白質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減少脂肪細胞堆積,因此達到減肥功效。
5、英德紅茶防齲齒、清口臭
英德紅茶含有氟,其中兒茶素可以抑制生齲菌作用,減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發生。茶所含的單寧酸,具有殺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細菌,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
6、英德紅茶防癌
英德紅茶對某些癌癥有抑制作用,但其原理皆限于推論階段。對防癌癥的發生,多喝茶必然是有其正向的鼓勵作用。
歷史故事
英德是個古老茶區,產茶歷史悠久。據歷史記載:英德種茶可追溯到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朝。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唐朝陸羽所著《茶經·八之出》載:“嶺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當時英德是韶州的主要植茶之地。又據中國茶葉科學研究所程啟坤、莊雪嵐兩研究員的研究論證:英德茶葉生產始于唐代,是韶州三個產茶縣(英德、曲江、仁化)之一。可見英德產茶歷史之悠久。
明朝時,英德的土質茶已成朝廷貢品。在清朝,英德茶葉生產已普及民間并在十九世紀前中葉國際貿易興盛一時。1959年,“英德紅茶”試制成功。英德紅茶以其色澤烏潤細嫩,湯色明亮紅艷,滋味醇香甜潤,香氣濃郁純正等優異的品質,享譽中外,評價甚高。
英德紅茶試制成功后,得到當時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原中南局書記陶鑄同志等的高度重視,隨后創辦了“廣東省英德茶葉試驗站”,成立了“中南茶葉研究所”,興辦了“廣東茶葉技術學校”,設立了“廣東省英德茶場”。60年代初,設置了全國第一個縣級茶葉專業職能部門——英德市(縣)茶葉局。1986年底農業部等5部委批準英德建立大葉紅碎茶出口商品生產基地。英德茶葉局作為業務技術部門,為英德建立茶葉生產基地和大葉紅碎茶商品生產出口基地做了許多扎實而有益的工作,為國家外匯創收取得了顯著成績。
英德擁有省級茶葉科研機構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前身是1959年由廣東省農業廳和省公安廳聯合創辦的“廣東省英德茶葉試驗站”,經當時中南局書記陶鑄的提議和批準,于1965年3月改建為“中南茶葉科學研究所”,至1973年10月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把該所劃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領導,更名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該所開展一系列茶葉科學研究,長期承擔國家、省級的科研項目,建有華南地區最大、收集茶樹種質資源最多的茶樹種質資源庫,活體保存茶樹資源達1213份,共取得科研成果和專利50多次,受權專利10次,為當地經濟發展和廣東省乃至全國茶葉事業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
獲獎情況
英德紅茶曾先后獲國際美食金牌獎,國際博覽會金質獎,國家銀質獎及各部委評比一等獎、優秀獎等達36次之多。英德被譽為廣東省著名的“紅茶之鄉”。九十年代初研究開發出品質超卓的“金毫茶”產品,成為紅茶之最,被譽為“東方金美人”。
2006年,英德紅茶獲評“國家原產地保護產品”。
2008年,英德獲“中國紅茶之鄉”美譽。
2010年,英德紅茶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2013年,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選我市為“2013年度中國茶葉產業發展示范縣”。
2014年,英德市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為“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并連續第五年被評選為“全國重點產茶縣”,英德紅茶被評選為“廣東十件寶”旅游土特產,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將“英德紅茶”列入第一批“中歐地理標志保護清單”備選產品。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評估英德紅茶2014年品牌價值為11.96億元,在紅茶類排名中位列前三位。
2015年5月25日,“英德紅茶”品牌正式入駐中國茶葉博物館品牌館。
鑒別好茶
第一步,是觀察英紅九號的干茶。看其條索是否緊結,緊結的條索往往意味著鮮葉原料更嫩,或者更為到位的揉捻工藝;其次是辨別條索的肥瘦程度。肥碩的英紅九號通常代表著豐富的內含物質,相對會更耐泡。
第二步,是品聞英紅九號的干茶香,那是果香與甜香的感覺,清晰而濃郁。
第三步,是品飲茶湯,體驗英紅九號的口感特點:濃、醇、甘、甜。再而是湯水喝起來有沒有濃郁的茶香,好的英紅九號應該是花、果、甜三香并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