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安鹿苑是黃茶的一種,產于湖北省遠安縣鹿苑寺一代。以揉捻后久堆燜黃的方式制作。色澤金黃,香氣馥郁芬芳,湯色杏黃明亮,滋味醇厚甘涼。
鹿苑毛尖
Luyuan Tippy
Luyuan Tippy
200-3200元
黃茶
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
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
植物界
被子植物
雙子葉植物
杜鵑花
山茶
茶
茶葉
宋代
特級,一級
芬芳馥郁,滋味醇厚
醇厚回甘
茶葉歷史
遠古縣古屬峽州,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無安產茶這記載。據縣志遠載,鹿苑茶起初(公元1225)年為鹿苑增寺側載值,產量甚微,當地村民見茶香味濃,便爭于相引種,遂擴大到山前屋后種植,從而得以發展。現已在鹿苑一帶創制出一種黃茶類的鹿苑毛尖。
鹿苑茶品質獨具風格,芬芳馥郁,滋味醇厚,被譽為湖北茶中之佳品。
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就選為貢茶。
清代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高僧金田來到鹿苑巡寺講法,品茶題詩,稱頌鹿苑茶為絕品。詩云:“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種馨香滿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參禪能伏睡魔軍。”
茶葉特點
外形條索環狀(環子腳),白毫顯露,色澤金黃(略帶魚子泡),香郁高長,滋味醇厚回甘,湯色黃凈明亮,葉底嫩黃勻整。
鹿苑茶品質獨具風格,芬芳馥郁,滋味醇厚,被譽為湖北茶中之佳品。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就選為貢茶。相傳乾隆皇帝飲后,頓覺清香撲鼻,精神倍振,飲食大增,即封鹿苑茶為“好淫茶”。清代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高僧金田來到鹿苑巡寺講法,品茶題詩,稱頌鹿苑茶為絕品。詩云:“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種馨香滿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參禪能伏睡魔軍。”古今流傳的“清漆寺的水(今湖北當陽縣),鹿苑寺的茶”,正是對鹿苑茶的贊語。
加工工藝
鹿苑毛尖的鮮葉采摘時間在清明前后15天,采摘標準為一芽一、二葉,要求鮮葉細嫩、新鮮、勻齊、純凈,不帶魚葉、老葉、茶果。采回的鮮葉,先進行“短茶”,即將大的芽葉折短,選取一芽一葉初展芽尖,折下的單片、茶梗,另行炒制。習慣是上午采摘,下午短茶,晚間炒制。[4]
鹿苑毛尖的制造分殺青、二青、悶堆、揀剔、炒干五道工序。
一、殺青:鍋溫要求160℃左右,并掌握先高后低,每鍋投葉量1~1.5公斤。炒時要快抖散氣,抖悶結合,時間6分鐘左右。炒至五、六成干起鍋,趁熱悶堆15分鐘后散開攤放。
殺青
“殺青”一詞來源先秦時代,人們在竹簡上寫字,但是竹簡表面是油質的,不容易刻字,而且容易被蟲蛀,所以就想出一個辦法,就是把竹簡放到火上烤,這道工序就叫“殺青”或“汗青”。后來到了秦代,人們用毛筆在竹青上寫字,就免了刀刻這道工序,所以定稿的時候只需要削掉竹青,在竹白上寫字就行了這一道手續也叫“殺青”。殺青就意味著定稿。現在人們也常用殺青指一部電影拍攝完成,比如:“一路轉戰甘肅、北京,艱苦拍攝了兩個多月的《天下無賊》,昨天傍晚終于殺青”。
1.古代制竹簡程序之一。將竹火炙去汗后,刮去青色表皮,以便書寫和防蠹。《太平御覽》卷六○六引 漢 劉向 《別錄》:“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簡者,皆於火上炙乾之。”《后漢書·吳佑傳》:“ 恢 欲殺青簡以寫經書。” 李賢 注:“殺青者,以火炙簡令汗,取其青易書,復不蠧,謂之殺青,亦謂汗簡。”
2.古人校書,初書于竹簡上,改定后再書于絹帛。后因泛稱繕成定本或校刻付印為“殺青”。 南朝 梁武帝 《撰〈孔子正言〉竟述懷》詩:“刪次起實沉,殺青在建酉。” 唐 劉知幾 《史通·敘事》:“夫 班 馬 執簡,既五經之罪人,而 晉 宋 殺青,又三史之不若。” 梁啟超 《新中國未來記》緒言:“既念欲俟全書卒業,始公諸世,恐更閱數年,殺青無日。”一說,古人著書,初稿書于青竹皮上,取其易于改抹,改定后再削去青皮,書于竹白,謂之“殺青”。參閱 明 姚福 《青溪暇筆》。
3.古時造紙方法。參閱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殺青》。
4.綠茶加工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把摘下的嫩葉加高溫,抑制發酵,使茶葉保持固有的綠色,同時減少葉中水分,使葉片變軟,便于進一步加工。綠茶的加工分為為殺青、揉捻和干燥三個步驟,其中關鍵在于初制的第一道工序,即殺青。鮮葉通過殺青,酶的活性鈍化,內含的各種化學成分,基本上是在沒有酶影響的條件下,由熱力作用進行物理化學變化,從而形成了綠茶的品質特征
5.影視劇制做。"殺青"一詞現在多用于影視作品的制作上,經常會看到"某某片于今日殺青"的說法,這實際上是一部影視作品完成了前期的拍攝工作,開始步入到后期制作階段的說法,和"殺青"一詞是茶葉的初制過程中的關鍵步驟是非常有關聯的.
二、二青:炒二青鍋溫100℃左右,炒鍋要磨光。投入濕坯葉1.5公斤左右,適當抖炒散氣,并開始整形搓條,要輕搓、少搓,以防止產生黑條,時間約15分鐘,當茶坯達七、八成干時出鍋。
三、悶堆:悶堆是鹿苑毛尖品質特點形成的重要工序。茶坯堆積在竹盤內,拍緊壓實,上蓋濕布,悶堆5~6小時,促進黃變。
四、揀剔:主要剔除扁片、團塊茶和花雜葉,以提高凈度和勻度。
五、炒干:炒干溫度80℃左右,投葉量2公斤左右,炒到茶條受熱回松后,繼續搓條整形,應用螺旋手勢,悶炒為主,借以保持茶條環子腳的形成和色澤油潤。約炒30分鐘,達到足干后,起鍋攤涼,包裝貯藏。
儲藏方法
毛尖茶是綠茶的一種品種,其外形細直、圓潤光滑,茶葉全身遍布著白毫,香氣香遠悠長,茶湯的味道十分的鮮濃甘爽獨特,沖泡出來的茶湯顏色碧綠,茶葉舒張開來,慢慢沉入杯底,茶葉片片勻整,柔嫩鮮綠光滑。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獨特個性,其顏色鮮潤、干凈,不含雜質,香氣高雅、清新,味道鮮爽、醇香、回甘。
1、毛尖茶能放多久
一般而言,毛尖茶的保質期在常溫下一般為一年左右,不過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主要有溫度、光線、濕度。如果存放方法得當,降低或消除這些因素,則可延長茶葉保質期。
判斷茶葉是否過期,主要看它的味道與湯色。目前國家已經以食品衛生標準為準制定了茶葉標準,對保質期也作出了限定。一般來說,毛尖保質期一般為一年左右,但如果保存不當,受潮引起含水量超標的話可能兩個月就過期了。開封的綠茶,應倒入密閉的容器內保存,最好在兩個月以內喝完。
2、毛尖茶的保存法
普通密封保鮮法(也是家庭保鮮):將買回的茶葉,立即分成若干小包,裝于茶葉罐或筒里,最好一次裝滿并蓋上蓋,在不用時不要打開,用完把蓋蓋嚴。有條件可在茶葉罐內適當放些用布袋裝好的生石灰,以起到吸潮和保鮮作用。
真空抽氣充氮法:將茶葉裝入鋁箔與塑料做成的復合袋,采取一次性封閉真空抽氣充氮包裝貯存,也可適當加入些保鮮劑。一經啟封后,最好在短時間內用完,否則時間一長,同樣會陳化劣變。
冷庫保鮮法:這種大量保鮮貯存法不加任何保鮮劑,純屬物理保鮮,只要庫房建筑合理,庫溫保持在-4℃至2℃不變即可。但茶葉出庫前必須要經過真空保鮮處理,否則,茶葉暴露空氣中,由于外界冷熱相遇,水分和氧氣會形成水汽珠而凝結在茶葉上,加速茶葉劣變。
沖泡方法
沖泡鹿苑毛尖,第一杯當倒掉,喝第二杯、第三杯時,其香味即沁入心脾。另外,如用正宗紫砂茶具沖泡鹿苑毛尖,品時啜會更得其味。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傳至今。北宋梅堯臣的《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君謨寄茶》中說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說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剛開始興起的情景。至於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創,已無從考證。。但從確切有文字記載而言,紫砂茶具則創造於明代正德年間。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蘇宜興南部及其毗鄰的浙江長興北部埋藏的一種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燒制而成的。這種陶土,含鐵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燒制溫度以攝氏1150度左右為宜。紫砂茶具的色澤, 可利用紫泥澤和質地的差別, 經過“澄”、“洗”,使之出現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黃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凍梨色等;另外,還可通過不同質地紫泥的調配,使之呈現古銅、淡墨等色。優質的原料,然的色澤,為燒制優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礎。
宜興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鍾情,除了這種茶具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別具一格外,還與這種茶具的質地適合泡茶有關。后人稱紫砂茶具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
紫砂茶具屬陶器茶具的一種。它坯質致密堅硬,取天然泥色,大多為紫砂,亦有紅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攝氏度,無吸水性,音粗韻長。它耐寒耐熱,泡茶無熟湯味,能保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用它燉茶,也不會爆裂。因此,歷史上曾有“一壺重不數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之說。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澤限制,用它較難欣賞到茶葉的美姿和湯色。
目前我國的紫砂茶具,質量以產於江蘇宜興的為最,與其毗鄰的浙江長興亦有生產。經過歷代茶人的不斷創新,“方非一式,圓不相同”就是人們對紫砂茶具器形的贊美。一般認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須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備方稱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如果以時間來劃分的話,紫砂壺大致可以分為明清以前的古壺,和二十世紀以后的近當代壺。1950年至1960年的宜興紫砂壺,是其中一個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品種,這個時期的紫砂工藝,可以說是紫砂制造工藝能夠流傳至今、發揚光大的一個重要原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歷經戰亂的宜興紫砂從業者僅存五十多人,而制壺的老藝人更只剩下二十多人。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老藝人組織起了合作社,恢復了紫砂壺的生產。這個時期出現了朱可心、王寅春、蔣蓉、顧景舟、吳云根、裴石民等一批壺藝大師,這些大師的作品,精品迭出,砂質優良,工藝規范,受到了壺具收藏愛好者的追捧與青睞。
宜興紫砂壺,始于明代正德年間。從此蔚然成風。宜興紫砂壺是藝術品,它形制優美,顏色古雅。 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明清兩代,伴隨著瓷器的興盛,宜興紫砂器藝術也突飛猛進地發展起來。邵友蘭,清道光年間人,是當時的制壺名家之一。也是當代紫砂大師顧景舟先生祖母的前輩人。邵友蘭善做仿古器型,尤以“配泥精致,質堅如玉為一絕”。所用印章有橢圓式帶邊紋的“陽羨邵友蘭制”,還有帶邊的方章“友蘭秘制”,小印楷書“友蘭”二字,銘刻一般署名“二泉”所作。由于紫砂藝人的印章材料堅固,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終生都在使用,因此印章款的鑒別是判斷紫砂壺作者的一個直接依據。
功效作用
1、保護脾胃,提高食欲,幫助消化。 由于黃茶是漚茶,在漚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消化酶,對脾胃最有好處,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懶動肥胖、都可飲而化之。
2、 能穿入脂肪細胞,使脂肪細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復代謝功能,將脂肪化除 。
3、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可溶糖、維生素等豐富營養物質,對防治食道癌有明顯功效。此外,黃茶鮮葉中天然物質保留有85%以上,而這些物質對防癌、抗癌、殺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葉所不及。
歷史故事
遠古縣古屬峽州,唐代陸羽《茶經》中就有無安產茶這記載。據縣志遠載,鹿苑茶起初(公元1225)年為鹿苑增寺側載值,產量甚微,當地村民見茶香味濃,便爭于相引種,遂擴大到山前屋后種植,從而得以發展。現已在鹿苑一帶創制出一種黃茶類的鹿苑毛尖。
鑒別好茶
鹿苑毛尖略帶魚子泡的顏色,條索呈現環狀,白毫很明顯,通體橙黃且帶有金光,因此很容易識別出來。假冒茶葉的茶形會有明顯差異,彎曲但是極少能夠呈現接環狀。
沖泡后,鹿苑毛尖香氣撲鼻,湯色為黃色,葉底嫩黃勻稱,沒有漂浮的絮狀物,也沒有沉淀物。假冒茶葉沖泡后,茶湯中浮渣很多,茶湯混濁不透明,給人感覺“很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