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黃大茶,屬黃茶,亦稱為皖西黃大茶,自明朝便已有記載。產于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等地。
葉大、梗長、黃色黃湯香高耐泡,飲之有消垢膩、去積滯之作用,具有抗輻射,提神清心,消暑等功效。其成品主要經過炒茶、初烘、堆積、烘焙等工序,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
霍山黃大茶
Mount Holyoke large yellow tea
皖西黃大茶
Holyoke flavo tea monte magna
128-1300元
黃茶
安徽霍山
霍山、金寨、大安、岳西
植物界
被子植物
雙子葉植物
杜鵑花
山茶
茶
茶葉
明朝
2010年12月24日
農業部公告第1517號
特級,一級
葉大、梗長
濃厚醇和
茶葉歷史
明代許次紓《茶疏》記述:“天下名山,必產靈草。大江以北,霍山縣茶生最多,名品也振于南(方);山陜人皆用之。南方謂其能消垢膩,去積滯,亦甚寶愛。顧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鐺大薪炒焙,未及出釜,業已焦枯,詎堪用哉。兼以竹造區筒乘熱便貯,雖有緣枝紫筍,輒就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斗。”這篇著作記載了黃大茶的原產地,銷售市場,生產器具,貯存包裝,藥用功能等作了系統的論述,尤其是這被記載的工藝與現時黃大茶的制法,大致吻合。焦味和悶黃,正是黃大茶的本質特征。
清代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霍山縣志》里記載:“茶,本山貨屬,以茶為冠。其品之最上者日銀針,次日雀舌,又次日梅花片,白蘭花頭日松蘿。”
中國茶葉泰斗陳椽在《安徽茶經》記述:黃茶產地較主闊,浙江的平陽、東陽、霍山、岳西、金寨、六安及湖北英山出產黃大茶,臺灣也有黃茶生產,其中以霍山縣黃大茶為最著名,產量最多。
茶葉特點
葉大、梗長、黃色黃湯香高耐泡,飲之有消垢膩、去積滯之作用。又具有濃裂的老火香(俗稱鍋耙香)。著名的品種有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霍山黃大茶外形梗壯葉肥,葉片成條,梗葉吉相連形似釣魚鉤,梗葉金黃顯褐,色澤油潤,湯色深黃顯褐,葉底黃中顯褐,滋味濃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
加工工藝
霍山黃大茶加工技術加工工序為炒茶、初烘、堆積、烘焙。
炒茶
炒茶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連續操作。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破壞酶的活性;二青鍋主要起初步揉條和繼續殺青的作用;熟鍋主要是進一步做條。炒茶鍋都采用普通飯鍋,按傾斜25。~30。砌成相連的三口鍋炒茶灶。炒茶都使用竹絲扎成的炒茶掃把,長約1米,竹絲一端分散直徑約為10厘米。所不同的是炒法,當地茶農總結為“生鍋要旋,二鍋帶勁,熟鍋要鉆”,另外鍋溫也有所不同。生鍋鍋溫為180℃~200℃,投葉250~500克,兩手支起炒茶掃把在鍋中旋轉炒拌,使葉子隨著掃把旋轉翻動,受熱均勻,此即“滿鍋旋”。同時注意旋轉要快,用力要勻,并不斷翻轉抖揚,散發水蒸氣。炒3~5分鐘,葉質柔軟、葉色暗綠時,可掃入二青鍋內繼續炒制。二青鍋鍋溫略低于生鍋。進入二青鍋后,及時用炒茶掃把將葉子困住在鍋中旋轉,轉圈要大,用力也較生鍋大,即“帶把勁”,使葉子順著炒把轉,而不能趕著葉子轉,否則滿鍋飛,起不到揉捻作用。然后再加上炒揉,用力逐漸加大,做緊條形,通過多次炒揉,當葉片皺縮成條、茶葉黏著葉面、有黏手感時,可掃人熟鍋繼續做形。熟鍋溫度更低,為130℃~150℃,炒茶方法基本同二青鍋。所不同的是增加了旋轉搓揉,使葉子吞吐于竹絲掃把問,即“鉆把子”。如此炒揉、搓揉連續不斷進行,待炒到條索緊細、發出茶香、達三四成干時,便可出鍋,進行初烘。
初烘
炒后立即高溫快速烘焙,溫度為120℃左右,投葉量為每烘籠2~2.5千克,每2~3分鐘翻烘一次,烘約30分鐘,達七八成干,茶梗折之能斷,即為適度。這樣就可下烘堆積或者直接交售給茶站,由茶站統一堆積。
堆積
下烘后將茶葉趁熱裝簍或堆積于圈席內,稍加壓緊,高約1米,放置在高燥的烘房內,利用烘房的熱促進蒸變。堆積時間長短可視鮮葉老嫩、茶坯含水量大小及其黃變程度而定,一般要求5~7天。茶站對收來的茶葉,先進行拉小火,烘到九成干,而后堆積,堆積時間相對長一點。堆積到葉色黃變,香氣透露,即為適度,可開堆進行烘焙。
烘焙
利用高溫進一步促進黃變和內質的轉化,以形成黃大茶特有的焦香味。烘焙是采用櫟炭明火,溫度為130。C~150。C,每烘籠投葉約12.5千克,兩人抬籠,僅幾秒鐘就翻動一次,翻葉要輕快而勻,防止斷碎和茶末落入火中產生煙味。火功要高,烘得足,這樣色香味才能得到充分提升,時間為40~60分鐘,待茶梗折之即斷,梗心呈菊狀,茶梗顯露金色光澤,芽葉上霜,焦香明顯,即可下烘,趁熱踩簍包裝。
儲藏方法
黃茶是一種介于綠茶和烏龍茶之間的茶種,保存黃茶,其基本方法與綠茶和烏龍茶類似。一般來說,黃茶應存放在密閉、陰涼、干燥、無異味、避光的環境下。保存得當的話,黃茶可長期存放。
沖泡方法
備具:準備好茶具及霍山黃大茶。
溫壺滌具:茶具中置入燒開的清水,主要起到溫壺溫杯的作用同時可以滌具。
投茶:將霍山黃大茶小心置入壺中。
潤茶:沸水置入壺中,快速倒去以喚醒茶葉。
沖茶浸潤:根據實際情況掌握沖泡時間。
分茶:壺中的茶葉現過濾于公道杯中,同時保持茶湯均勻,再分別均勻的分入小杯中。
功效作用
主要功效
抗輻射,提神清心,消暑。
保健功能
黃茶是輕度發酵茶,各種品質特征偏向于綠茶,的香氣和醇厚口感,適宜絕大多數人品飲享用。同時又改善了綠茶的苦澀味道,增加了發酵茶黃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多糖、礦物質及纖維素等有益成分,在調理消化系統,保護心腦血管,抗氧化、抗衰老,防癌抗癌等方面具有積極功效。
同時,黃茶還有提神醒腦、敵煙醒酒、排毒解毒和消炎殺菌等功效。黃茶茶性寒涼,鮮爽適口,香氣怡人,尤其適宜在夏天飲用。
歷史故事
皖西為古代壽州、舒州轄境,唐宋以來盛產茶葉,這里所產的霍山黃芽、天柱香芽等在唐朝就盛名遠揚,為文人墨 客廣為傳頌,留下文字記載頗多。而明朝以后,隨著炒青制 法的出現,皖西一帶先后創制出大蘭花茶、小蘭花茶、綠大 茶、綠小茶、黃大茶、黃小茶。大茶一般為一芽三、四葉原 料所制,甚至有五、六葉者,葉大梗長,炒焙方法大同小異;小茶為一芽一、二葉所制,又稱芽茶,多為貢品。關于這些 "大茶"的制法和品質特點,古籍中難以尋蹤,而流傳于民間 的鄉土口頭文學和神話倒是不少。但是隨著朝代變遷,也多 自生自滅。著作權歸本站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本站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獎情況
2010年霍山黃大茶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
鑒別好茶
霍山黃大茶茶葉的好壞,主要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鑒別。
看外形
霍山黃大茶是以大枝大葉的外形為特點,因大枝大葉的茶比較罕見,所以極易辨識。通常以此特征來鑒別霍山黃大茶的真偽。外形梗壯葉肥,葉片成條,梗部似魚鉤;色澤鮮亮、金黃油潤;葉底綠黃,葉質柔軟厚實。
看色澤
霍山黃大茶干茶外形緊索,呈黃褐色。黃茶的品質特色是"黃葉黃湯"。霍山黃大茶梗葉金黃顯褐,色澤油潤,湯色深黃顯褐,葉底黃中顯褐。
嗅香氣
茶香被譽為“天下第一香”歷來為茶人看重。霍山黃大茶滋味濃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黃大茶產品按品質優次分3級6等。
品茶味
通常一杯好茶必須具有豐富的滋味,它不但要求茶湯的味道有不斷滋生的感覺;而且咽下后,任然產生無窮的回味和余韻,霍山黃大茶滋味濃厚醇和。